
在刚刚过去的周五直播里,WAO(Wizard AO)的故事,第一次被系统地摊开在中文社区面前。镜头前,一边是 WeaveDB 与 WAO 的作者 Tomoya Nagasawa,一个写了 30 年代码、在链上折腾数据库多年、最后选择站在 Arweave 一侧的工程师;另一边,是刚刚完成 WAO 资产收购的 Arweave Oasis 创始人 Gerry,希望把这套原本为「自用」而生的工具,变成整个 AO 生态的默认开发入口。
这篇文章,试图在直播之外,用文字把这套故事讲完整:Tomo 为什么从以太坊、ICP 一路走到 Arweave?WAO 想解决的到底是什么问题?HTTP 签名和 HBSign 库在 HyperBEAM 里有多关键?以及,为什么是 Arweave Oasis 来接手这套工具,未来一年我们又准备怎么一起把它推到台前。
从以太坊到 Arweave:一个工程师被「逼」出来的选择
如果只看履历,Tomo 身上有几个关键标签:写代码近 30 年、WeaveDB 创始人、2022 年起深度参与 Arweave 生态建设。直播里,他重新讲了一遍自己「换公链」的过程,这不是一段简单的「叛逃史」,更像是一个工程师被现实一步步逼着做技术选择的过程。
最开始,他在以太坊生态尝试做去中心化数据库。那是一段典型的「理想很丰满,Gas 很骨感」的时期:在 Solidity 上堆任何类似数据库的系统,都会直接撞上成本和扩展性的天花板。为了寻找更适合的环境,他转向 ICP,一个对外宣称「为 Web 而生、极易扩展」的链上计算平台。然而,很快又遇到了 canister 4GB 内存限制的问题:对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数据库来说,这个上限依旧远远不够。
直到他看到 Arweave 的永久存储共识化 —— 把永久存储直接作为安全共识基础,再在它之上叠加 AO / HyperBEAM 这类计算层。数据永存、计算横向扩展、链上证明与链下扩展之间可以通过零知识证明打通,这套组合在他看来,是第一次让「做一个真正的去中心化数据库」变得合理而且可行。一端是 Arweave 提供的永久存储和安全共识,另一端是 AO 提供的分布式计算和可组合的 Device / Process 模型,中间再用 ZK 让以太坊、Solana 等其他公链也能可信地读取这些数据——在 Tomo 的视角里,这是一条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。
他说自己不是一个「喜欢讲故事的人」,很多选择都是被工程现实逼出来的。当一个做数据库的人,走遍几条主流公链之后发现「永久存储 + 计算层」才是合理的架构,他自然会把时间和精力押在这里。这也是他最终决定在 Arweave / AO 这条路上扎根的原因。
WAO:把「很酷的终端」变成「真正能做产品的地基」
AO 刚上线时,官方给开发者的第一个入口,是一块非常酷的终端体验:打开 Cookbook,连上 testnet 或 mainnet,通过终端直接 spawn AO 进程、发送消息、观察状态变化。对初次接触的人来说,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「体验式 onboarding」方式——你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 AO 的并发、消息驱动和调度机制。
但对于真正要做复杂产品的团队来说,仅仅有终端体验远远不够。当你需要写大量集成测试、构建复杂系统、验证边界条件时,开发方式必须从直接连 testnet/mainnet 切换到有完善本地环境的工程化开发。Tomo 在直播中点破了一个很多人都有过的隐性痛点:AO 长期缺乏一个可用、可靠、标准化的本地开发环境。
在 WeaveDB 的开发过程中,他亲身踩过坑:团队曾经把集成测试指向远程 AO 网络,每跑一次测试要三分钟,一天跑一百次就是 300 分钟。甚至网络状态、节点负载等外部因素也会带来不可控的不稳定性。很长一段时间,对于想认真在 AO 上做产品的人来说,「测试」这件事本身就成了一种成本极高的折磨。
WAO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。起初,它只是 WeaveDB 的一个自用工具,目标非常简单:把 AO 的 compute / messenger / scheduler 单元完整地在内存中仿真出来,构建一个不依赖远端网络、本地可控的测试环境。所有进程、消息、状态都在内存里完成,不写磁盘、不发网络请求,从根到枝为测试「减重」。
效果是立竿见影的。同样一套集成测试,从三分钟缩到了大约一秒,测试提速约一千倍。对 WeaveDB 这种测试量级极大的系统来说,这不仅意味着节省了大量开发时间,更重要的是让团队敢于增加测试覆盖率、频繁重构和迭代。随着项目推进,WAO 的功能边界也在逐渐清晰:它不再只是 WeaveDB 的「私人物品」,而是天然具备了做 AO 版 Hardhat / Foundry 的潜质。
在以太坊世界,Hardhat 和 Foundry 已经成为事实标准,几乎每一个严肃项目都会选择其中之一作为测试和开发框架。Tomo 的设想很直接:在 AO 生态中,WAO 要承担同样的角色,它是一个包含内存仿真、签名处理、工具链集成的完整开发基础设施,未来应该成为大多数 AO 项目默认采用的地基。
今天的 WAO,在 AOS 进程的测试与模拟上,已经经过 WeaveDB 以及数个核心团队的长期实战打磨,成熟度很高。相对粗糙的部分,反而是 HyperBEAM 的最新集成:当前版本仍然停留在 6 月份,对 10 月发布的 Milestone 3 中新增的几十个 Device 和大量更新,还需要一个系统升级周期。这也是接下来 WAO 技术路线中的优先工作之一。
浏览器里的 AO 操作系统:零安装的 Playground 与联机实验室
如果说本地内存仿真解决的是工程效率问题,那么 Tomo 在直播中分享的另一个方向,则更像是一份面向新开发者的邀请函,把 AO 单元塞进浏览器,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在线 AO 操作系统。
在这条线上,他做了几件极具想象力的事情:首先,把 AO 的单元实现编译为 WebAssembly,让它们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中运行。由于浏览器环境对资源使用有严格限制,他又做了多层压缩与内存布局优化,使得浏览器可以在合理资源占用下同时跑上百个进程。其次,在浏览器端内置了一个简化版 IDE:一侧是 AOS 终端,开发者可以直接在其中 spawn 进程、发送消息、观察状态;另一侧是代码编辑区与 Explorer,可以跟踪消息流转、查看进程状态变化。
更进一步,Tomo还实现了本地 VS Code 与浏览器 IDE 的双向同步:开发者依然可以在自己最熟悉的 VS Code 里写代码,而浏览器端则作为实时的调试和可视化界面,两者通过同步机制保持一致。这种「本地编辑 + 浏览器跑 AO + 实时可视化」的组合,大大降低了上手门槛,也降低了团队协作成本。
最具突破性的一点,是他选择用 WebRTC 来构建浏览器之间的通信网络。与传统的 WebSocket 不同,WebRTC 支持浏览器与浏览器之间的点对点连接,不需要依赖中心化的中转服务器。Tomo 利用这点,把每一个打开 WAO 浏览器 IDE 的用户,都视作一个轻量级 AO 单元节点:每个人的浏览器里都有一套 AO 单元,可以直接和其他人的浏览器通信,从而自然地拼成一个小型的 P2P Mesh Network。

这带来的直接结果,是联机调试变得异常简单:团队成员只需各自打开浏览器,就可以在一个去中心化的小网络里共同测试一个复杂的 AO 系统,而不必搭建专门的远程测试环境。对想要一边学习、一边协作探索的新开发者来说,这几乎就是一个现成的AO 新手村 + 高级副本大门。
Tomo 也坦承,这一整套浏览器端功能目前仍处于「实验性阶段」,并且基于旧版 AOS,未来需要与 HyperBEAM 的演进一同重构。但从方向上看,它已经非常清晰地给 WAO 定义了一个重要角色:既是新手的 Playground,也是高级开发者的联机实验室。
HBSig 与 HTTP 签名:打通外部世界与 HyperBEAM 的那一层「翻译官」
在 HyperBEAM 这条线,Tomo 花了很多时间讲一块不那么酷炫、却极为关键的基础能力:HTTP 消息签名与 HBSig 库。HyperBEAM 的设计理念之一,是尽可能与现有 Web 标准兼容,比如采用「HTTP Message Signatures」作为请求的签名方式,这意味着理论上任何符合标准的库,都可以直接与 HyperBEAM 对话。
然而,工程实现远没有概念那么简单。HTTP 头部本身有天然限制:只能存放字符串,不支持嵌套对象,复杂的结构化数据必须先经过编码、拆解与平铺;而 HyperBEAM 需要签名和验证的,却往往是包含业务数据、元信息、上下文的复杂对象。如何在严格受限的 HTTP 头部与复杂的内部数据结构之间搭建一个稳定可依赖的桥梁,是整个系统能否被外部世界优雅接入的关键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Tomo 花了大约 300 个小时,在大语言模型的辅助下,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完整的签名方案和工具库 —— HBSig。它通过三层不同的编码方式,分别处理结构化信息、顺序与规范化,以及字符串化问题,然后再将这些编码结果组合进 HTTP 消息头进行签名。最终,任何外部系统只要使用 HBC,就可以:
- 将任意复杂对象以一致的方式编码;
- 在 HTTP 消息中附带正确的签名;
- 让 HyperBEAM 端稳定地验证并处理这些请求。
换句话说,HBSig 是外部世界与 HyperBEAM 之间的安全翻译官。没有这样的抽象层,DePIN 设备、传统后端服务、企业内部系统等,很难以一种既安全又可维护的方式接入 AO 网络;有了它,HyperBEAM 才真正具备了作为网络操作系统去驱动外部资源的能力。
更重要的是,这套签名能力目前是伴随 WAO 一起提供的,它不仅是测试与本地仿真的一部分,也是未来构建复杂分布式系统时的基础组件之一。在 Tomo 看来,这正是 WAO 能为整个 AO 生态填补的高级缺失:它不只是一个写 Lua 脚本的地方,更是一个可以帮助开发者把 AO 和现实世界真正连在一起的平台。

为什么是 Arweave Oasis:当工具遇上一个想做开发者社区的团队
在这次资产收购背后,还有一个不太技术、但很关键的问题:为什么是 Arweave Oasis 来接手 WAO?Tomo 在直播里说得很直接:他可以把 WAO 打磨得很扎实,但他不是那个负责「做大一个地区开发者生态」的人。要把 WAO 变成一块真正的生态基建,不仅要写代码,还要:
- 用开发者听得懂的方式,系统化输出文档、教程和 Cookbook;
- 长期组织线上 / 线下活动,维护一个有温度的开发者社区;
-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环境下,持续做本地化沟通与支持。
这些工作,需要的是另一个方向的能力与耐心。对于熟悉 Arweave 生态的人来说,Tomo 眼中的 Arweave Oasis,大概有这样几个角色:一方面是内容与信息的中枢,每天把 Arweave / AO 生态最新的项目进展、技术更新、社区活动,用中文整理给更大范围的开发者和用户;另一方面,是在过去两年里持续推动线上训练营、HyperBuilders Hackhouse、技术直播和各种活动的组织者,在东亚尤其是中文世界,搭起 Arweave / AO 这条技术路线和本地开发者之间的桥梁。
从我们的角度看,过去两年最痛苦的一件事,就是长期缺少一条从 0 到 1 的清晰路径。很多人对 AO / HyperBEAM 感兴趣,也愿意花时间学习,但进来之后很快会遇到几个问题:文档碎片化、本地环境不清晰、缺乏可复用的最佳实践,一旦踩坑过多,就很容易看了一圈,最后还是离开。我们一直在寻找一套工具,能够把这条路径铺出来,而 WAO 正好填上了这块缺失的拼图。
从本地 WAO 测试框架,到浏览器端 Playground,再到 HBSig 等高级工具,WAO 提供的其实是一套横跨新手体验与高级集成的能力组合。把这套能力交给一个愿意长期做开发者社区和本地支持的团队,本身就是一种很自然的分工:Tomo 继续用工程师的方式把工具打磨到极致,我们则用社区和内容的方式,把这些工具放在正确的位置,让更多人真正用起来。
未来一年:把 WAO 做成 AO 生态的「默认选项」
在直播的最后,Gerry 和 Tomo 分别给未来一年划了两条简单却清晰的路线。从技术侧看,Tomo 希望:
- 让 WAO 成为 AO 生态里的「标配测试与开发框架」,就像 Hardhat / Foundry 之于以太坊;
- 在 HyperBEAM 的高级玩法上,产出系统化教程:如何构建自定义 Device、如何利用 HBC 与外部系统交互、如何用 AO 做真正复杂的分布式系统;
- 把目前还主要依赖口碑的 WAO,打磨成一个被更大范围开发者自发采用的工具。
从社区与生态侧看,我们的目标也很明确:
- 把 WAO 打造成 AO 开发者的第一站:新人可以从浏览器 Playground 和入门文档开始,进阶开发者则通过本地 WAO 和 HBSig 工具链,走向更复杂的架构;
- 用中文、英文,未来甚至加入日文,把东亚范围内有潜力的工程师尽可能拉进 AO / HyperBEAM 这条技术路线里;
- 通过线上直播、线下活动、黑客松和长期内容输出,让 WAO 不只是「一个工具仓库」,而是一块承载开发者文化和最佳实践的公共基础设施。
彩蛋
Tomo 在直播的最后,还给自己加了一道看上去挺硬核的任务:他说会用一年的时间把中文学到可工作交流的程度,下次再来 Arweave Oasis Show,希望不再需要依赖 AI 翻译,能直接用中文和社区聊 WAO 和 AO。
这件事本身,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一个很现实的变化:从以太坊、ICP 到 Arweave,再到今天和一个中文主导的社区团队深度绑定,这条路线越来越像是一场跨文化、跨生态的长期合作,而不是一次短期的技术试验。